Q1:電容器型號編碼包含哪些核心信息?
標準電容器型號由介質類型、額定電壓、標稱容量和公差等級四部分構成。例如CBB22 105K 250V中:
– CBB代表聚丙烯薄膜介質
– 105表示10×10?pF=1μF (來源:IEC 60384-2, 2021)
– K代表±10%容差
– 250V為額定電壓
Q2:如何識別不同標準的容量標識?
主流編碼方式包括:
1. 三位數代碼:前兩位有效值,第三位乘數(單位pF)
2. EIA標稱值:采用E6/E12系列標準值
3. 直標法:直接標注μF/mF單位
上海工品技術團隊建議對照廠商提供的規格書確認具體編碼規則。
Q3:溫度系數代碼應該如何解讀?
字母編碼對應特定溫度特性:
– X7R:-55℃~+125℃,容差±15%
– Y5V:-30℃~+85℃,+22%/-82% (來源:EIA RS-198)
工業級應用推薦選擇X7R/X8R等穩定介質材料。
Q4:常見規格標識錯誤有哪些?
1. 混淆μF與nF單位(1μF=1000nF)
2. 忽略電壓降額曲線(實際工作電壓應≤80%額定值)
3. 誤讀容差代碼(Z表示+80%/-20%)
建議使用上海工品官網提供的在線參數換算工具進行驗證。
Q5:國際標準有哪些重要差異?
– IEC標準:強調測試條件和環境適應性
– JIS標準:對陶瓷電容尺寸編碼更細化
– MIL標準:軍用級產品需符合MIL-PRF-123參數
跨境采購時需確認符合目標市場的認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