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半導體、中國芯
兩個大時代,西進大陸的臺灣地區半導體人,命運卻大不同。
2018年,從異域孤軍到“高級傭兵”
兩個大時代,西進大陸的臺灣地區半導體人,命運卻大不同。2000年初期,250位聯電系統內的菁英,在當時最有接班相的“聯電太子”徐建華領軍,到蘇州蓋和艦建廠,但遭中國臺灣地區調查、起訴,他們的上市配股夢也跟著破滅。
這群人,如當年國共內戰后遺落泰緬邊界的異域孤軍。中國大陸不重視,中國臺灣地區公司無安排去處。事隔十多年,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全面大煉芯”拼搏半導體產業,一切風雨變色。不僅沉寂多年的和艦順勢翻身,計劃在中國大陸A股上市,新一代中國臺灣地區高級傭兵也出現了。他們是燒熱“中國芯”爐火的核心部分,卻象征中國臺灣地區含金量最高、最后一批關鍵人才的出走。
2018年6月,對中國臺灣地區別具意義。
一手打造晶圓代工傳奇的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象征一個時代結束。
同時,中美陷入新冷戰,半導體業成兩強對弈重點,中國臺灣地區人才被中國大陸大量挖角。就連聯電中國大陸子公司和艦,也為防止人才一再流失到中國大陸其他新晶圓廠,及充實資本,在6月29日宣布計劃于A股上市。
《商業周刊》在此關鍵時刻,走訪中國大陸最受矚目的半導體聚落:上海、合肥、武漢與南京。采訪才開始,消息就不斷傳來……
來自臺積電與三星的研發大將梁孟松,可能讓中芯明年再制程追趕上聯電,甚至將超越!他被中國大陸最具規模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挖角后,只用三季,就把其14nm制程試產良率,從個位數升到逾九成。
中國臺灣地區人士用三季,就達到中芯過去十八年做不到的成就;用兩年半,讓中國大陸停滯近20年的存儲器產業,從零到一。
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他們夾在美、中以關稅和禁售制裁的槍林彈雨中,后方,還有中國臺灣地區前東家以泄露營業秘密等法規獵殺。
這群曾經的“竹科新貴”,如今為何甘負罵名也要出走中國大陸?他們的西進將對兩岸帶來什么改變?以下是我們的追蹤記錄。
中國大陸最成熟半導體聚落——上海
西進不只帶機票,還有存證信函,“這邊60個人全收到了”
我們的第一站,是上海。這里是中國大陸最成熟、產值最高的半導體聚落,包括中芯、當年(2000年)臺塑二代王文洋投資成立的宏力半導體,聯發科的中國大陸對手展訊,都將總部設于此。
2016年,上海半導體產值破人民幣千億元,約占全中國大陸半導體產值23%,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半導體基地。
物理距離上,上海離臺北僅有約一個半小時航程。但,近兩年到上海的半導體人,他們跟中國臺灣地區的心里距離,卻是終生不再回臺任職的準備。
他們的腦袋,牽動上百億利益去向,一位在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廠任職近十年的中國臺灣地區人士告訴我,如今大家西進中國大陸,除了機票,還有另外一個文件相伴:前東家寄出來的存證信函。
因為,大家腦中的硅智財(IP),動輒牽動數十億元的利益,有可能顛覆一間公司,甚至一個產業的命運。
“這邊60個人全收到了(存證信函),全收到了!”在張江科技園區的一間咖啡廳里,一名登陸近十年的受訪者刻意壓低音量。用錄音筆幾乎收不到的氣息對我說。這批人登陸后都被警告,不得泄露營業秘密,“他們家里都打電話問,怎么會發生這種事?怎么會接到存證信函?”
他口中的60人,是去年初傳出,位于上海的華力微電子挖角聯電研發28nm制程的團隊,雖然聯電否認,但這已是上海半導體圈心照不宣的秘密。
突破28nm制程,可能帶來多少利益?
以聯電為例,其去年28nm制程訂單,就貢獻營收至少逾新臺幣220億元,而臺積電的28nm即使已量產7年,去年仍占其應收23%,約當于2250億元進賬。
另外一個最新的案例是,記憶體廠南亞科技6月22日宣布,控告一位離職的工程師,涉嫌竊取營業秘密到中國大陸任職。南亞科認定,如果對手使用該技術,可能獲得超過新臺幣38億的利益,相當于南亞科今年第一季近五成凈利。
正因為這群傭兵,動輒牽涉數十億、上百億利益,并讓中國大陸加速威脅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業,因此得背負中國臺灣地區各界人士不諒解的眼光。
拼高薪舞臺,面對同胞“好像叛國”
一位已離開中國大陸的半導體人,被前東家控告四項罪名。在法庭上,“法官的態度就只差沒有指著我說:你對不起臺灣。”另一位在中心任職的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也回憶,他回母校跟學弟學妹分享中國大陸工作經驗時,“好幾個學弟問的問題,會覺得,你好像叛國。”
能完全同理這群臺灣傭兵們心情的,是來自韓國的半導體人。韓國人的民族主義更濃,更不能容忍“背叛”,幾乎到中國大陸的韓國半導體業人才,都已經做好不再回家的打算。
根據每年經手上百名中高階半導體獵頭案的智理管理顧問公司,與半導體業內人士推估,目前約有兩千位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人在中國大陸企業任職,另外并有一千人在中國大陸公司設于中國臺灣地區的據點工作。
這三千人,多數是高階經理人或研發人員,以全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業研發人員共43300人來看,約占6%-7%。
高薪與舞臺,是吸引這群人到中國大陸的關鍵之一。
中國大陸這么迫切需要他們,因為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每年進口芯片金額超過原油。然而,過去十多年,中國大陸網絡公司輕資本、賺快錢的思維,讓他們之前看待半導體產業是,認為這是“傻子做的事”,因為這產業動輒得投資上百億美元、一個技術得等三到五年才問世。
現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人才與技術缺口,更明確的被凸顯。
傍晚五點多,我們看著中芯國際門口出現大量下班人流。我好奇,這一次中國大陸砸入人民幣千億元、從中國臺灣地區與世界各國引進人才,他就真會如張忠謀所述:將進步得非常快嗎?
最被看好的大煉芯基地——合肥
技術被學走仍要去?周邊包商:“中國大陸半導體像唐僧肉,全球都想吃一口。”
一早八點,我們從合肥西南方的市郊前往四十分鐘車程外,初期投入近新臺幣2500億元興建的存儲器廠合肥睿力(長鑫)。
這座由合肥市政府出資的廠,是去年華亞科與南亞科五百位被中國大陸挖角工程師最主要去處。其執行長王寧國出生南京,但在中國臺灣地區成長,華亞科退休的資深副總經理劉大維也在此工作。
每一張晶圓廠設計圖,都得上繳
這座占地六萬平方公尺、比臺積電廠房都還大的晶圓廠,其核心工程,如無壓室、機電、廢水與氣體回收等等,都由中國臺灣地區包商承擔。
專營半導體廠廢水處理的兆聯實業中國大陸區總經理周志銘,指著大家在晶圓廠旁蓋起的一棟棟工務所說,這里就個小臺灣村,所有叫的出名字的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工程商,例如:帆宣、亞翔、漢唐等公司都來了。
中國大陸如今是“全民大煉芯”,包括天氣冷冽,不適合晶圓廠運作的吉林,或四川省自貢市等無產業群聚效應的內陸城市,都想蓋晶圓廠。其實不只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三星、美光、英特爾等廠商也早已插旗。估計中國大陸現在至少有四十座晶圓廠正在運作。
兩位受訪者對我說:政策力挺下,中國大陸半導體就像塊唐僧肉,不只中國臺灣地區,全球的廠商都想吃上一口。
當各國的企業與傭兵都聚攏到中國大陸這座舞臺,確實正催化中國半導體快速發展,日前IC設計和存儲器領域,幾乎已和中國臺灣地區打成平手。
企業前來中國大陸參與“全民大煉芯”盛世,其實都清楚技術會被學走的代價。
當地臺商透露,在中國大陸做工程師,都得以審核工程安全為名,上繳一份設計圖給官方,“圖樣都要給官方蓋章,所有圖都會被看到。很多人會藏,但你就算藏,他(中國大陸)還是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廠商不只為利益,更為了防守而來。因為中國大陸可能為力拱自制芯片,而補貼中國大陸供應鏈,盡可能減少對外采購。擔任半導體工程公司顧問的環宇財富合伙人洪炳宏說,“你不賭就沒有贏的機會……。”
富貴險中求。懂“分寸”成為傭兵們必要的生存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