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同規格薄膜電容的型號代碼千差萬別?面對CBB21、MMKP82、ECQ-U這些復雜代號是否感到困惑?掌握命名規則是精準選型的第一步。
一、薄膜電容命名體系構成
行業通用命名結構包含核心四要素:廠商代碼、介質類型、結構特征及電參數組。不同制造商采用差異化編碼邏輯,但整體遵循”屬性標識+參數代碼”的框架。
關鍵標識符號解析
- 首字母:通常代表介質材料(如C表示聚酯薄膜)
- 第二位:常指電極結構(如B為金屬化)
- 數字段:多對應封裝尺寸代碼
- 后綴字母:標識特殊特性(如V表示軸向引出)
示例結構:
| 字段 | 典型含義 |
|—|—|
| C | 聚丙烯介質 |
| B | 金屬化電極 |
| 21 | 標準盒式封裝 |
二、參數編碼解讀要點
電參數通過字母數字組合隱含表達,需重點破譯三組核心信息。
容值與精度標識
電容量采用三位數編碼:前兩位為有效值,末位為零的數量級(單位pF)。例如104代表10×10?pF=100nF。容量偏差用字母標注,J通常代表±5%,K為±10%(來源:IEC 60384標準)。
電壓與溫度代碼
額定電壓由數字+字母構成:如1K表示100V,2A為250V。溫度系數通過字母組合標示,常見B類(-25℃~+85℃)與C類(-40℃~+105℃)等分級體系。
三、實戰應用價值
正確解讀型號可避免選型失誤。當某電源設計需選用耐高頻特性的電容時,通過識別MMKP(金屬化聚丙烯)前綴,可快速鎖定適用于開關電源緩沖電路的品類。
上海工品提供的技術資料庫包含主流廠商編碼對照表,顯著提升BOM匹配效率。實際案例顯示,規范命名認知可降低采購錯誤率約70%(來源:行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