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電容外殼上的字母數字組合像天書?掌握這套”行業密碼”,選型效率將翻倍提升!
一、 基礎編碼結構拆解
電容型號通常由材料代碼、尺寸代碼、電氣參數三部分組成。不同廠商的命名邏輯存在差異,但核心要素相通。
通用參數標識規則
- 容值代碼:數字+字母組合表示具體數值(如104代表10×10? pF)
- 電壓代碼:字母或數字對應額定電壓(如1H表示50V直流)
- 公差代碼:單個字母標注精度范圍(J=±5%,K=±10%)
重要提示:IEC 60384標準規定了基礎標識方法 (來源: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2021)
二、 介質材料暗號破譯
不同介質類型直接影響電容性能,型號首字母往往是關鍵線索:
常見材料標識符
- C:陶瓷介質(多層片式MLCC常見)
- A:鉭電解電容(外殼帶極性標記)
- E:鋁電解電容(圓柱形封裝為主)
- F:金屬化薄膜電容(抗涌流能力強)
注意:X7R類高溫穩定介質通常用特定字母組合標注在第三字段
三、 實戰識別技巧
面對未標注完整參數的電容,三步定位核心信息:
逆向解碼方法論
- 量尺寸:測量封裝長寬高(如0805=2.0×1.25mm)
- 對編碼:查廠商代碼表確認材料特性
- 測參數:用LCR表驗證容值/ESR值
行業現狀:日系廠商(如村田)常用GRM前綴,美系(如基美)多用C系列編碼
掌握這套命名邏輯,倉庫里積壓的”無名電容”也能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