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相同工況下,有些應變計能用五年,有些不到一年就失效?關鍵在于系統性壽命管理策略的缺失。
本文將拆解工業環境中應變計從“出生”到“退役”的全周期管理要點,提供可落地的延長使用周期方案。
一、 選型與安裝:壽命管理的起點
介質類型與基底材料的匹配度是首要考量。高溫環境選用耐高溫聚合物基底,腐蝕性環境則需不銹鋼箔材,選錯材料可能直接導致早期失效。
安裝工藝直接影響初始性能。表面處理需達到Sa 2.5級清潔度(來源:ISO 8501-1),否則粘接強度可能下降40%以上。固化壓力不均會導致蠕變補償失效。
關鍵安裝檢查項:
– 導線焊接點應力釋放處理
– 防護涂層完全覆蓋敏感區
– 惠斯通電橋初始平衡驗證
二、 運行維護:對抗性能衰減的核心
環境隔絕是長期穩定的前提。硅膠密封層可阻擋90%的潮氣滲透,聚氨酯涂層則適用于機械磨損場景。定期檢查涂層完整性至關重要。
零點漂移是性能劣化的晴雨表。建議每季度記錄無負載狀態輸出值,偏移量超過滿量程5%(來源:ASTM E251)時需啟動校準流程。
動態測量場景中,疲勞累積效應不可忽視。高頻振動點位應選用柵絲結構優化的型號,并通過信號濾波降低無效循環計數。
三、 失效預警與數據診斷
絕緣電阻監測能提前3-6個月預警失效。當阻值降至50MΩ以下(來源:IEC 61557)時,表明濕氣已侵入粘接層,需緊急干預。
溫度引起的熱輸出漂移可通過補償算法修正。建立設備運行溫度-輸出值對應表,當實測值偏離基準曲線10%時觸發檢修指令。
典型失效鏈分析:
1. 防護層破損 → 2. 濕氣滲透 → 3. 基底膨脹 → 4. 柵絲應力異常 → 5. 電阻永久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