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設備為何越來越輕薄,功能卻日益強大?其核心秘密之一,在于電路板間高效、可靠的微型互連元件——板對板連接器和夾層連接器。它們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傳遞信號與電力?
一、 高密度互連的核心需求與元件定義
現代電子設計面臨空間壓縮與性能提升的雙重挑戰。高密度互連(HDI) 成為剛需,要求元件在微小空間內實現更多信號傳輸。
* 板對板連接器 (Board-to-Board Connector)
直接連接兩塊平行或垂直的印刷電路板(PCB),是設備內部模塊化設計的基礎。其核心價值在于提供可分離的板間電氣連接。
* 夾層連接器 (Mezzanine Connector)
專為在母板上垂直堆疊安裝子板(子卡)而設計,形成類似“夾層”的結構。顯著提升單位面積內的電路密度,常見于通訊模塊、高端計算卡。
二、 技術演進與微型化創新
為滿足便攜設備與高性能計算的需求,這兩類連接器持續向更小、更密、更快發展。
微型化的關鍵指標
- 間距 (Pitch):引腳中心距不斷縮小,0.4mm甚至更小間距產品漸成主流(來源:IEC, 2023)。
- 堆疊高度 (Stacking Height):連接器本體高度持續降低,適應超薄設備。
- 端子密度:單位面積內可布置的觸點數量大幅增加。
性能提升的挑戰與應對
- 信號完整性 (Signal Integrity):高速傳輸下,串擾 (Crosstalk) 和阻抗匹配成為關鍵。優化端子排布、屏蔽設計及材料選擇至關重要。
- 電源傳輸能力:在微型化同時,需確保足夠的電流承載能力,電源端子常被特殊設計或增強。
- 機械可靠性:微型化對插拔壽命、抗振動沖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鎖定機構和端子結構設計是重點。
三、 應用場景與選型考量
理解應用場景是選型的起點,不同領域對連接器的要求差異顯著。
典型應用領域
- 消費電子:智能手機、平板電腦、TWS耳機(依賴超薄板對板)。
- 工業與醫療:便攜檢測設備、精密儀器(需要高可靠性與抗干擾)。
- 通信設備:路由器、交換機、基站模塊(常用高速夾層連接)。
- 汽車電子:ADAS控制器、信息娛樂系統(強調耐振動與寬溫)。
關鍵選型因素
- 電氣需求:信號數量、速度、電流電壓等級。
- 空間限制:可用高度(堆疊高度)、平面布局空間。
- 環境要求:溫度范圍、濕度、振動、密封需求。
- 可靠性與壽命:預期插拔次數、工作年限。
- 裝配工藝:SMT(表面貼裝)兼容性、手工或自動插拔可行性。
電磁兼容性 (EMC) 設計也日益重要,良好的屏蔽能有效降低干擾,提升系統穩定性。
四、 未來趨勢與挑戰
隨著5G/6G、AI、物聯網設備的普及,對連接器的要求將更加嚴苛。
* 更高速度:支持更高速率的數據傳輸(如PCIe Gen5/6, DDR5)。
* 混合技術:在同一連接器內集成高速信號、大電流電源、甚至光纖通道。
* 材料創新:開發耐更高溫度、更低損耗、更環保的絕緣材料與接觸件鍍層。
* 智能制造兼容性:設計需更適應自動化生產與檢測。
散熱管理將成為高功率密度夾層應用的關鍵挑戰,連接器設計可能需考慮導熱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