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是現代電子設備的核心,其制造過程從硅片開始,經過精密加工變成芯片。本文將解析關鍵步驟,包括硅片制備、光刻蝕刻、摻雜金屬化,揭示背后的技術奧秘。
硅片制備:基礎起點
硅片是制造芯片的起點,通常從高純度硅開始。硅的純度直接影響芯片性能,要求極高(來源:SEMI)。
硅的提純與晶圓制造
首先,沙子中的硅經過化學提純,制成多晶硅。然后,通過切克勞斯基法拉出單晶硅棒。
硅棒被切片成薄片,稱為晶圓。晶圓表面拋光至納米級平整度,確保后續加工精度。這一過程涉及精密機械控制。
光刻與蝕刻:圖案雕刻
光刻技術是半導體制造的核心,用于在晶圓上刻出電路圖案。光刻膠涂覆在晶圓表面,形成保護層。
光刻過程
使用光刻機曝光光刻膠,光線透過掩模版將電路圖案轉移到膠上。曝光后,膠層發生化學變化,可溶解或硬化。
蝕刻則移除未保護區域的材料。化學蝕刻使用酸液溶解硅層,物理蝕刻如離子束蝕刻通過高能粒子轟擊去除材料(來源:IEEE)。
蝕刻后清洗晶圓,去除殘留物。這一步驟重復多次,構建多層電路。
摻雜與金屬化:功能賦予
摻雜改變硅的電導率,創建晶體管等元件。金屬化添加互連層,使電路導通。
摻雜工藝
通過離子注入或擴散法,將雜質原子如硼或磷引入硅中。這形成P型或N型半導體區域,構成開關功能。
摻雜后高溫退火,修復晶格損傷。雜質濃度控制關鍵,影響器件速度(來源:IMEC)。
金屬互連
沉積金屬層如銅或鋁,通過濺射或電鍍覆蓋晶圓。金屬圖案蝕刻后形成導線,連接不同元件。
絕緣層如氧化硅隔離金屬,防止短路。多層堆疊構建復雜電路,最后封裝測試。
半導體制造過程精密而復雜,從硅片到芯片的每一步都依賴先進技術。理解這些奧秘,有助于欣賞電子元器件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