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制造持續向更小節點邁進,納米工藝與材料創新成為驅動性能提升的關鍵雙引擎。本文將深入解析當前光刻技術突破、新型晶體管結構演變及前沿材料的應用進展,揭示芯片持續微縮背后的核心技術。
光刻技術的極限突破
實現納米級圖案轉移的核心在于光刻技術。極紫外光刻 (EUV) 已成為7nm及以下節點的關鍵工藝,其使用波長僅為13.5nm的極紫外光源,顯著提升了圖案分辨率和精度,克服了傳統深紫外光刻的物理限制。
EUV系統包含復雜的光源系統、反射式光學系統和真空環境。光源通過高能激光轟擊錫滴產生等離子體輻射出EUV光,再經多層膜反射鏡聚焦投射到晶圓上。這一過程對系統穩定性和掩膜版精度要求極高。
成功應用EUV技術大幅減少了芯片制造中的多重圖案化步驟,降低了工藝復雜度,提升了良率并加速了先進工藝的量產進程。(來源:行業技術白皮書)
晶體管結構的持續演進
隨著特征尺寸微縮至幾納米,傳統平面晶體管結構面臨嚴重短溝道效應挑戰。FinFET(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結構通過立體的“鰭”形溝道增強柵極控制能力,成為22nm至5nm節點的主流方案。
為追求更優的柵控能力和更低的功耗,環柵晶體管 (GAAFET) 技術正在興起。其代表結構如納米片晶體管 (Nanosheet FET) 和納米線晶體管 (Nanowire FET),將溝道材料完全被柵極材料環繞,實現四面或全方位的柵極控制。
* 納米片晶體管:溝道由多層堆疊的薄片構成,提供更大的有效溝道寬度,驅動電流更強。
* 納米線晶體管:溝道為細長的線狀結構,柵控能力極佳,但驅動電流相對較小。
GAAFET結構能更有效地抑制短溝道效應,為3nm及以下節點的性能與功耗優化提供了關鍵技術路徑。
材料創新的關鍵作用
工藝微縮的同時,材料工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互連層,傳統銅互連在超小尺寸下電阻急劇增加且可靠性下降。鈷 (Co) 和釕 (Ru) 等新型導體材料因其更低的電阻率、更好的抗電遷移能力和更優的填充特性,正被探索用于部分關鍵互連層。
在晶體管層面,高遷移率溝道材料是提升性能的關鍵。應變硅技術通過在硅晶格中引入應力來改變載流子遷移率已廣泛應用多年。未來,鍺 (Ge) 和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如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因其更高的電子或空穴遷移率,有望作為溝道材料集成到硅基工藝中,形成混合集成方案。
此外,新型柵極介質和金屬柵極材料的組合也在不斷優化,以降低等效氧化層厚度并減少漏電流。低k介質材料則持續應用于層間絕緣,以降低互連電容和信號延遲。
半導體制造的前沿突破是納米工藝、結構創新與材料革命協同作用的結果。EUV光刻解決了圖案化難題,FinFET向GAAFET的演進增強了器件控制,而鈷/釕互連、高遷移率溝道材料等則從物理層面提升了性能極限。這些技術的持續迭代與融合,正推動著芯片性能、功耗和集成度不斷邁向新的高峰。